-
>
制度正義論
-
>
日俄戰爭全史(修訂版)
-
>
(精)周恩來手跡選(全6冊)
-
>
(精)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野戰部隊(全三冊)·書盒壞
-
>
美國對華情報解密檔案(1948-1976)(共8卷)
-
>
共同的底線
-
>
政治詩學:本雅明思想的當代闡釋
從同盟到伙伴-中俄(蘇)關系50年
¥11.2¥28.0日本的未來
¥13.7¥28.0臺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
¥11.3¥29.8互利:政治的智慧
¥11.9¥35.0西方媒體如何影響政治
¥21.1¥43.0最后的強權-一個經濟世代的浮沉
¥17.2¥43.0較量-通往自由之爭
¥8.0¥25.0民主理論導論-西方民主理論書系
¥12.2¥38.0英國政治思想史
¥24.9¥58.0抗議與忍耐的政治經濟分析:東歐與拉美轉型之比較
¥20.4¥28.0
美國的困局與出路-新世界的無序狀態與謊言 版權信息
- ISBN:780741054X
- 條形碼:9787807410546 ; 978-7-80741-054-6
- 裝幀:簡裝本
- 版次:1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印刷次數:1
- 所屬分類:>>
美國的困局與出路-新世界的無序狀態與謊言 本書特色
“……彼得展現了美國的一些容易被人們忘卻的真實情況。讀起來引人入勝。”
——何志平
“彼得·德克拉塞爾簡直是瘋了,不過,確實有許多事情使他發瘋。許多人在這種情況下會拿起槍,但彼得不會。他拿起了筆,寫出了你或許持不同意意見的書。《美國的固局與出路》就是這樣的著作。我在閱讀時在書上做了密密麻麻的筆記,其中只有幾處寫的是‘阿門,老弟!’我對此書并非都贊同,它也沒改變我的生活,但是,在我的思想深處——我又無法準確指出在哪些——有個聲音說‘……有道理。’”
——大衛·歐瑞爾 香港總商會首席經濟學家
“彼得·德克拉塞爾具有明顯的經歷優勢,他的生活并未囿于美國的疆域;他在《美國的困局與出路》中討論的對象也已稍微外延到白人之外:因而,本書是一部涉及面很寬、讀起來有滋有味的著作……喂,快醒醒吧。世界在前進,你要是死抱著昨天的思維方式,那就要跟不上了。本書既采用了邁克爾·摩爾高明的寫作手法,又揉入了促膝聊天的特點——不時地扯開去,插進一些作者突然想到的奇聞妙語,使你忍俊不禁,從而在嚴肅的閱讀、思考過程中得以打個岔,開開心。”
——杰克·范德坎普《南華早報》專欄作家
“彼得·德克拉塞爾沒有手下留情……美國已經爛透了。”
——卡爾·威爾遜 法新社記者
“彼得·德克拉塞爾或是人瘋子,或是個預言家,或兩者兼而有之。他在為我們這個世界——尤其是為美國——勾畫藍圖方面做出了巨大而英勇的努力。他篤信美國的面貌可以改變。”
——斯圖亞特·沃爾芬代爾 香港《虎報》的專欄作家
美國的困局與出路-新世界的無序狀態與謊言 內容簡介
9.11后,美國一片混亂:政治沙塵暴頻降,美元不景氣,石油問題棘手。亟待從地緣政治上進行建設性變革。但是,怎樣整治,怎樣變革,怎樣發展,才能在21世紀繼續稱雄世界?…… 本書是一部涉及面很寬、讀起來有滋有味的著作……喂,快醒醒吧。世界在前進,你要是死抱著昨天的思維方式,那就要跟不上了。本書既采用了邁克爾·摩爾高明的寫作手法,又揉入了促膝聊天的特點——不時地扯開去,插進一些作者突然想到的奇聞妙語,使你忍俊不禁,從而在嚴肅的閱讀、思考過程中得以打個岔,開開心。
美國的困局與出路-新世界的無序狀態與謊言 目錄
引言
新世界的無序狀態與謊言
**章 偽善——滿口仁義道德,實則男盜女娼
第二章 當前的文化沖突
第三章 根本性的宗教改革
第四章 業、運氣和時機——為改變而冒險
第五章 在生活使我們分手之前,夏娃支配著亞當的藏嬌金屋
第六章 誤導已經失控
第七章 目無法律、牟取私利的職業政客和律師
第八章 潦倒在大街上
作者的話
譯者的話
美國的困局與出路-新世界的無序狀態與謊言 節選
赤裸的美女
2002年,俱樂部的主吧廳進行了裝修。在此之前,人們一走進來,就會
看到一幅亞瑟·哈克身著仿制的英國香港總督服裝的大型照片。那是刊登在
當地一家雜志封面的照片的放大。這與分別掛在他兩邊的兩幅大照片形成了
鮮明的對照。其中的一幅是胸脯全裸的新喀里多尼亞美女照,原本登在一家
時裝雜志的封面上;另一幅是蘇格蘭黑人衛隊的一個成員的側面照,他的蘇
格蘭方格呢短裙被微風撩起,光屁股露了出來。他注視著亞洲新聞界的老前
輩、太平紳士、已故的理查德·迪克·休斯的半身像和一幅*近發現的毛澤
東和蔣介石在重慶當時的外國記者俱樂部勉強舉杯致賀的黑白照片。后來,
在俱樂部委員會的動議下,由一位美國人主持,比較武斷地作出了一個對主
吧廳進行裝修的決定。這個決定引起了內部在政治上的爭議,有些國際會員
表示不滿,這些不滿與小布什總統提出單邊主義后在國際上招致的不滿十分
相似。
亞瑟是當地的活大英百科全書,常常一個人坐在吧凳上。他很自傲,自
稱是WANK(意為“白種英國諾曼凱爾特人”)和英國諷刺性雜志《私眼》的忠
實讀者;他多次提醒新近派駐亞洲的記者在民主體制下諷刺性的報章雜志有
多么重要。“18世紀的報刊揭露罪惡、愚蠢和欺騙;我們遵循那個傳統,笑
著說真話,質疑官方觀點。在民主社會里有人說‘不’實在是太有益了。”
他引用《私眼》雜志的編輯伊恩·希斯洛普的話對那些新來的記者說,“干
嘛要既追求真實又跟著大人物跑呢?那樣不是自尋煩惱嗎?”亞瑟是個*典型
的行為古怪的英國單身漢,曾干過公務員,在政府里當過吹鼓手,現在是藝
術家、漫畫家、地方史學家。他好像早就打定主意一輩子用假蠅釣魚似的,
蓄著濃密的胡須,這使他的臉看上去像個老雪人似的。他聲音渾厚、刺耳,
說起話來像個學校里的老師,不緊不慢,十分自信,兩幢樓外都能聽得見。
大多數人進入主吧廳后都會盯著墻上的裸女照看上一會兒,并和亞瑟聊
一聊。有一次,我跟亞瑟談起**次世界大戰中加利波利之戰的事。土耳其
士兵在與澳新軍團里的毛利人作戰時因對方不穿上衣而難以瞄準射擊。這是
因為穆斯林男人是不許看別人赤裸的身體的,除非是自己家里人。土耳其士
兵一看見光著上身的毛利人,便把眼睛斜到一邊,當然就打不準了。亞瑟評
論英軍的失敗說:“要是英軍的指揮官命令其部隊脫去衣服沖鋒就不至于吃
敗仗了。”
當布什總統宣布他將繼續大力追捕9.11那天襲擊美國的恐怖分子時,我
和亞瑟聊起那些評論美國反恐之 ……
美國的困局與出路-新世界的無序狀態與謊言 作者簡介
彼得·G·德克拉塞爾(中文名鄺本德),美國人,一直以體現美、中兩國大公司商業利益為己任,專門幫助他們在東西方文化間牽線搭橋。1989年以來,他一直常駐于香港、馬尼拉和上海。他的第一位妻子是美國人,他們和子女一起在洛杉磯成住多年。后來他移居亞洲,娶一上海女子為妻,在香港生有一子。身為一家戰略咨詢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他游歷極廣,經常往返于亞洲、中東、歐洲和南北美洲。他創立了主要以有錢電視和衛星為傳媒的商貿出版業,還就亞洲的傳媒問題編發過大量文章。
德克拉塞爾先生1947年生于英格蘭,父母系逃離布爾什維克革命的俄國人。父親是白俄羅斯人,信奉基督教,在以色列獨立戰爭時隨英國部隊在巴勒斯坦駐防,遇猶太女子里娃·科恩,兩人步入愛河,得此愛果。
他跟隨在英國廣播公司當記者的父親大衛·德克拉塞爾在國際上多個熱點地區度過了青少年時代。他的正規教育主要是在瑞士、塞浦路斯和以色列接愛的。1964年乘“和平號”客輪到紐約后,他進入紐約城市學院就讀并擔任攝影師。后來,他轉到西海岸學習政治學。1968年作為優等生從加州州立大學中東比較政府和中-蘇共產生主義研究專業畢業后,即在芝加歌為當年召開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在會擔任攝影師,遂開始攻讀法律研究生,轉到舊金山后繼續攻讀,197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并獲得學位。
-
向蘇聯老大哥學習運動紀實
¥20.9¥36 -
美國的迷惘-重尋托克維爾的足跡
¥13.7¥36 -
動搖的霸權-美帝國的擴張史
¥11¥39 -
日本論
¥9.4¥24.8 -
誰在操縱世界的意識:從蘇聯解體到顏色革命
¥74.5¥98 -
從赫爾利到馬歇爾-美國調處國共矛盾始末
¥17.1¥38